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

淺談底片(一)-底片的分類

  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真想配個星際大戰的主題曲,底片大軍要全面進攻了!


 
 

一、前言


 
 
 
  在1826年發明底片後就註定了這個產品的大鳴大放,因為人類對於影像的愛好遠遠超過文字,人腦對於圖片的記憶能力也大於文字,所以當文字與圖片並列時,眼睛通常會不由自主的先看圖片。

  對於圖像的呈現,底片與感光元件是不在同一個層級上的,無法拿來比較,感光元件唯一的優點就是便利性,而畫質、色調、立體感、通透感、顆粒都是底片大勝。以我來說,我會把數位相機當做工作機,當要拍攝大量圖片,例如網誌的圖片、作品,或是必須要即刻確定照片的品質時,例如拍攝婚攝,這時就需要數位相機出場;而底片則是伴我體驗人生的夥伴,旅行、生活、玩樂、工作、實驗性,這些都是我使用底片的時機。拍攝數位照,通常都需要再經過後製修圖,相對的,拍攝底片我通常都不會後製,因為每個底片都有自己的特色,不須要多餘的修飾來掩蓋她本身的美。

  數位相片就像是韓國的女生,看起來很漂亮,但每個都長得一樣,因為都經過後製整型,底片照片就像是沒有整形過的人,每個都有自己的優缺點,很真實,很耐看,很令人著迷。雖然我是這樣認為,但我還是拍了不少的數位照,也做了不少的後製.......
  
  不論如何,在我心中,底片的地位是無法被取代的,就像我對影像的堅持,絕不妥協。以下簡單介紹底片的各種分類, 比較各種底片的不同。

 

二、底片的分類

 
 
  身為一個法律人,分門別類、條列整理是我的強項,以下是就我所知道的底片知識做出分類,可能不完全,但我想應該也差不多了。

 
 

(一) 品牌

 
 
 
 
 
  用品牌來分類實在有點無聊,我只是想好好讚賞一下這些依然對底片不離不棄的優質企業。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三種品牌是FUJI、KODAK、AGFA,這也是我目前最常用的三種底片品牌,而她們的色調,就如同她們的包裝,富士偏綠,柯達偏黃,AGFA偏紅。

1. KODAK

  柯達底片一直是我的最愛,底片的始祖總是有過人的地方,尤其是在人像的表現,無人能出其右。

 
 

2. 富士

  富士的產線非常的多元,有很多不同的產品,滿足攝影的每種需求,尤其在正片的表現上,是獨占鰲頭的。




3. AGFA

  色彩鮮豔,便宜好用是AGFA最大的優點。



 
  我也用過SOLARIS、KONICA、ILFORD、LUCKY、LOMO。SOLARIS是義大利的底片,沒什麼特別的地方,很中規中矩,算是輕淡的色彩。我拍的KONICA是過期底片所以就是又暗又黃,飽合度很低。ILFORD是英國的底片,全系列黑白影像與英國的氣息十分相配,對比、顆粒與立體感是黑白底片著重的地方,這些ILFORD都做得很好。LUCKY是中國製的底片,價格十分便宜,品質與價格等比。LOMO出的底片,都很有特色,但是價格太貴,與LC-A+一樣,都被商人炒高價格了。
 
  還有一些我沒用過的品牌,例如,ROLLEI、efiniti UXi 、Mitsubishi等,更有一些冷門的歐美底片品牌,我不在此贅述,值得一提的是,三星也有出底片,只在歐洲販售,但國內的拍賣網站也可以找到..........我是完全不會想買。
 
 

(二) 照片顏色

 
 
  照片可以分成黑白照或是彩色照。底片發明之初,只有黑白影像,但人們對於彩色照片的渴望從來沒停過,在發明彩色底片之前,第一張的彩色照片是依靠人工上色所呈現,彩色的影像讓人感到陽光、活潑與真實。但亦有人認為彩色照片喪失影像的本質,過度的色彩讓人忽視了影像所要表達的情感,或者有時拍攝照片要為了表現出線條或是強調光影,也是必須採用黑白的影像,比較占有優勢。
 
 
 
 
 
  一樣的照片,不同的色彩,那張比較好?影像沒有標準答案,但我偏好黑白這張!
 
 

(三) 是否經沖洗程序

 
 
  這是一個簡單的區分,當拍攝完後,要經過沖洗程序才能呈現影像的就是一般的膠卷底片,相對的,無須經由沖洗程序的就是拍立得底片。
 
 
 

(四) 沖洗程序


  

  
  沖洗程序最上位的概念分成機器沖洗或是手工沖洗。原則上,黑白的照片要手工沖洗、彩色的照片要用機器沖洗。彩色的照片又可分成正片或是負片。負片的沖洗程序在柯達稱為C-41(如同右邊的底片),在富士為CN-16或C-41,在AGFA為AP70或CN-16或C-41,所以就負片的沖洗程序來說,統稱為C-41。正片的沖洗程序在柯達稱為E-6,在富士稱為CR-56或是E-6(如同左邊的底片),在AGFA稱為AP44或是E-6,所以就正片的沖洗程序來說,統稱為E-6。
 
   通常黑白底片上會有B&W字樣(中間的底片),前面提到黑白底片不論正片負片,原則上要手工沖洗,如同法條一般,有原則就有例外,黑白底片為了達到快速沖印的目的,也發展出可採用C-41沖洗程序的黑白底片,例如KODAK BW400CN,不過經過C-41沖洗的黑白底片變的不像黑白照片,有點像是彩色照片經後製轉成黑白照片的感覺。
 
  關於沖洗程序,我只知道名稱而已,懂得沖洗程序以及有能力實際進行沖洗的強者也不在少數,聽說陳綺貞也會自己沖洗黑白照片。
 

(五) 底片顯影顏色

 
 
  我目前還沒有燈箱,只能克難的用螢幕當做燈箱。底片顯影的顏色可分為兩種,負片(Negative film)或正片(Transparency film),不論是黑白底片或是彩色底片都有正片或負片之分,總體上可分為,彩色正片、彩色負片、黑白正片、黑白負片。一般人在說底片的時候,通常指的是彩色負片,這也是最常見的底片,接著是彩色正片與黑白負片,最少見的就是黑白正片了,連我都沒玩過。
 
 
 
 
  正片與負片的差別在於影像在底片上顯影方式的不同。如上圖,正片會真實顯示拍攝當時的色彩,而負片只會顯示出暗部與亮部,暗部的地方是曝光充足的地方,亮部的地方是曝光不足的地方,換言之,當看到底片很暗的時候,洗出來的相片就會很亮,反之亦然,所以被稱為負片。
 
  除了顯影方式外,正片的影像品質通常會比負片好,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,在底片時代也是以拍攝正片為主,一個拍攝計畫往往會帶上600-800卷的底片,比較起現在的數位攝影,可以了解到當時拍攝的難度。而影像的品質包括了色彩、顆粒、立體感,正片的影像通常比較鮮艷,飽和度較高;顆粒比較細緻滑順;立體感絕對強烈,尤其是在燈箱上用放大鏡看片時,彷彿重新進入拍攝時的場景,像是身歷其境的在現場看到的影像。我沒有燈箱與放大鏡,只能在沖掃後,利用店家的設備滿足一下欲望,但我有一個看片器,如下圖。通常正片在沖洗完後,會經過上夾的程序,這樣才可以放在投影機上,一張一張的展示。我目前只能依賴這小小的看片器,填補我對於正片的渴望。
 
  但不得不提到的是,正片的寬容度比負片小,換句話說,底片很容易曝光不足,使得照片一片黑,要拍好正片一定要了解該底片的特性與相機的測光模式,這難度是比拍攝負片還要高上許多。
 
 
 
 
  如前所述,黑白照片也有正片與負片之分,但我沒有拍過黑白正片,無法做出比較。惟黑白負片與彩色負片的區別可由下圖中窺見,一樣是只有亮部與暗部的呈現,但黑白負片偏灰階,而彩色負片偏咖啡色。
 
 
 
 
 
  目前的市場上,富士的正片最強,柯達的負片最強,所以要玩正片,可以選擇富士RVP、RDP;要玩負片,可以選擇柯達PORTRA、EKTAR。
 
 

(六) 片幅

 
  片幅可分成膠卷底片或拍立得來說:
 
 
1. 膠卷
 
    (1) 135

  135片幅就是一般市面上看到的底片,影像的大小約3.5公分乘上2.3公分。下圖為135包裝。
 
 
 
 
    (2) 120
 
  120片幅是統稱,影像的大小須視相機的規格,可能有6x6、6x7、6x4.5,我的哈蘇是 6x6的規格,其影像的大小約5.5公分乘上5.5公分。下圖可得知這兩種片幅的差別,除了 影像大小外,120的細緻度遠高於135的表現,感光能力也勝過135,舉例來說,120相機的光圈若是F3.5,等於135相機的F2.0。目前的數位相機,最貴的就是採用120感光元件的相機,一台哈蘇H3D就要價新台幣百萬。這是另外一個玩底片值得的地方,一捲120的底片通常會比一捲135的底片還要便宜,用更少的錢就可以享受頂級的影像。

 
 

  120的底片包裝與135有很大的不同,並沒有使用底片殼,打開包裝後就直接裝入相機中。如下圖。
 
 
 
 
    (3) 4X5
 
          這是大型相機的片幅,我沒玩過,無法做出比較。
 
 
2. 拍立得底片

 
  富士的系統分成MINI跟WIDE,寶麗來的系統分成PX70、PZ680和撕拉式底片。下圖由左到右為MINI、PZ680、PX70。但這張比較圖跟實際上有點差距,MINI的片幅要再小上許多,大概不到PX70的一半。
 
 
 
 
 
 

(七) 感光度(ISO)

 
 
  感光度可分為50、100、160、200、400、800、1600、3200,有些電影底片也有64或250的感光度,感光度越強表示集光能力越強,曝光的程度可以較低,但底片的顆粒會比較粗,通常在夜間或是低光源的地方會使用高ISO底片,而感光度越高的底片也越貴。
 
 
 
  1600度的底片最大的優點不在於他的高感光度,而是在過海關時,可以免於X光機的摧殘。我會把底片全部打開,丟到同一個透明袋中,裡面參雜幾捲的1600度底片,並向海關說,這全都是1600的底片,麻煩用人工檢查,免除了X光摧毀底片的顧慮。但在回國時,要故技重施可能就有點難度,不過我在日本有成功!

 

(八) 底片品質

 
 
  底片的品質可分為消費片與專業片。專業片在色調、顆粒上都有卓越的表現,簡單分辨的方式就是價格,專業片通常比較貴,200元起跳,但有個例外是KODAK的XL,目前市價是80元。除了價格外,專業片的包裝上會寫上Professional,相對的,消費片上不會寫Amateur,太傷人了,所以消費片上什麼都不會寫。下圖是富士與柯達的專業片,分別為PRO400H和PORTRA160,市價為320元與240元。我必須說現在底片的價格真的是漲翻天了,這應該是聯合行為,我應該請求公平會好好調查一下。
 
 
 
  講到這裡,已經可以了解,最強的底片,影像的極致,唯一的正解就是120的專業級正片。下圖是已經停產的富士RAP。RAP強調【超清彩】,標榜是人像底片,但拍攝夕陽的效果也蠻好的。
 
 
 

 

(九) 底片盒

 
 
 
 
  富士與柯達對於自家產品的底片盒有做出區別,富士的負片用半透明蓋子、正片用黑色蓋子。柯達的專業片用半透明盒子、消費片用黑色盒子。所以上圖中由左到右分別是,富士負片、富士正片、柯達專業片、柯達消費片、LOMO底片、ILFORD。其中ILFORD的底片盒質感做的最好,不愧是歐洲的正統底片。
 
 

(十) 底片長度

 
  市售的底片長度有兩種,一般36張的底片與100呎的盤片,前者的底片裝在底片殼內,後者則須自行裝入底片殼,又稱為分裝片,其價格會比較便宜。
 
 

(十一) 底片用途

 
  底片的用途可分為電影底片或是攝影底片,電影底片一樣有正片負片之分,電影底片的寬容度更高,拍攝出來的影像與肉眼所看到的相近,此外,電影底片為了讓捲片更順利,會在膠卷上塗上一層石墨,所以電影底片也有獨特的沖洗方式。電影底片皆是整捲出售,所以市面上的電影底片皆是分裝片,如同下圖,電影底片皆須分裝在底片殼中。
 
 
 

 

(十二) 底片裝設方式 


  底片的裝設方式可分為正裝片與反裝片。底片的兩面皆能感光,正裝片拍攝出來的照片,其色彩正常,反裝片拍出來的照片會偏向黃褐色。
 
 

三、 小結

 
  綜上所述,底片的種類可以超過100種,換言之,有超過100次的機會可以嘗試不同的底片,這是一個會令人期待的體驗,同時也是一個浪漫的過程。
 
  底片的好,希望大家都能體會。
 
 

 

 
 
 

5 則留言:

  1. 好用心啊!哈

    不過我覺得富士REALA拍人的感覺也很好~
    FM2/501.4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23245228@N07/5511799131

    EOS/50/1.8
    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yoyowalker99/4456934541/

    我自己拍的你可以參考看看很推薦!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哈哈 謝謝
      我之後也會寫REALA
      你送過我一卷120
      我覺得拍起來也很好

      刪除
  2. 感謝分享,寫得好用心,
    圖文並茂、賞心悅目。
    謝謝你的資訊分享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謝謝你!超受用!
    一字不漏的看完還存起來了!
    很喜歡!期待下一篇~😄😄😄

    回覆刪除